6月12日,由學院與南開大學、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綠色低碳名企行 走進‘零碳’示范區——全國高?!G色雙碳’人才培養研討會(天津站)”在學院創新創業俱樂部正式拉開帷幕。此次研討會得到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碳中和與清潔能源教育專業委會、全國綠色石化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悉心指導,吸引了來自全國各高職、本科院校近百名領導、教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綠色雙碳”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與實踐路徑
開班儀式上,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綠色石化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副理事長、秘書長花玉香出席并發表致辭,詳細介紹了全國綠色石化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工作進展與豐碩成果。她指出,共同體自成立以來,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在推動綠色石化行業發展、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她還闡述了學院近年來在生態文明校園建設以及雙碳人才培養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績。學院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開展科研合作等方式,不斷提升雙碳人才培養質量,為行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專業人才。她倡導師生們積極探索“綠色雙碳”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貢獻力量。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全寶在隨后的致辭中,深刻闡述了氣候變化給全球帶來的嚴峻挑戰,強調了高校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責任以及綠色人才培養的緊迫性。他表示,企業將積極與高校合作,共同探索雙碳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為高校提供實踐平臺和技術支持,助力高校培養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人才。
本次活動特邀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劉江鷹作題為《雙碳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報告。劉江鷹結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入的研究成果,從政策解讀、行業需求、培養路徑等多個方面,為致力于培育綠色技術人才、低碳管理人才,開展碳中和領域教學研究的高校教師提供了深度賦能。他提出,雙碳人才培養應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開班儀式上,還發布了綠色低碳綜合管理產教融合成果,展示了學院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包括教材編寫、課程開發、實踐基地建設等。這些成果將為雙碳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推動產教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隨后,與會師生參觀了學院綠色低碳智慧生態館、開放共享實踐中心智慧化工基地,親身感受學院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實踐成果和創新舉措。
本次人才培養研討會為期四天,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了專題報告和成果發布,與會領導、老師還前往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地參觀考察。渤化永利公司副總經理閔文偉致歡迎詞。他簡要介紹了公司111年的輝煌發展歷史以及在低碳發展道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多年來,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隨后,渤化集團碳資產管理公司碳資產業務首席董艷、高級業務主管郝金明分別作了題為“綠色賦能 低碳轉型 助力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管理 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旨報告,為與會者呈現了渤化集團在雙碳領域的豐富實踐和創新思路。參會領導、老師還參觀了公司實景數字沙盤、生產運營指揮中心、生產廠區,近距離感受企業的低碳實踐和創新魅力,深入了解企業在低碳發展過程中的技術應用和管理經驗。
與會期間,與會領導、老師走進國網天津電力公司,通過參觀天津碳達峰碳中和運營服務中心展廳等活動,深入了解電力雙碳中心的體系架構和運營模式。國網天津電力公司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廣清潔能源應用等舉措,為天津地區的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大家還前往南開大學體驗“雙碳”特色實踐課程,學習企業在經營中綠色貸款、碳匯采購、碳資產管理、技術改造、采購營銷等環節中的決策知識,進一步提升對綠色產業全景的深度認知與實踐能力。南開大學在“雙碳”領域的教學和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通過開設特色實踐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前沿的理論知識。
本次活動是學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及教育部發布的《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的重要舉措。學院依托先期牽頭成立的全國綠色石化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綠色雙碳”人才培養成果上進一步豐富和拓展。通過綠色低碳領軍企業參訪、綠色雙碳領域方向教育專題講座、綠色低碳實踐實戰培訓、產學研人才需求對接等多元形式,搭建起校企聯動的綠色創新合作平臺,為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與會領導紛紛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強“綠色雙碳”人才培養的模式構建及路徑探究,不斷完善雙碳人才培養體系。緊密對接服務綠色低碳石化產業鏈,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根據行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為助力國家產業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全國高?!熬G色雙碳”人才培養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也為推動我國綠色低碳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